原创纪实 | 一天卖掉上百碗“糊”的老板娘

首页 > 影视知识 > 摄影 >

原创纪实 | 一天卖掉上百碗“糊”的老板娘

| 万视网

图片

锅边糊,是福建省特色著名佳点

凡在福建生长或长期客居的人无不爱吃

玉贞的店是镇上最早开锅边糊的店,一开就是30年

当地人几乎都知道,那位“糊”老板娘

她制作出来的锅边,满满一大碗

早起的打工人路过 要能热乎乎吃上一“哧溜”

绝对能填饱它一早上空虚的味蕾

图片

玉贞锅边糊店

20斤锅边,从早晨6点到晚上1点

图片

Q:什么时候学的这门手艺?大概几年了?

从婆婆开店我在旁边当学徒开始算起,到今天自己独当一面,已经有30年了。婆婆因为年纪大了,没法继续营业,那时我在一旁看着,学着,慢慢开始继承她的手艺,最后接手这家店了。

毕竟是做餐饮的,会累一些,生意好的时候能开到半夜,一天平均能卖出100多碗锅边糊。

Q:开店后,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?

一家小店,两点一线,琐碎且累。开店后分配给自己的时间少了,外出旅游的时间也少了,而且睡眠变得不规律了,除了过年,家有喜事要办酒席以外。

一年下来几乎每天都开店,高强度的工作自己也习惯了,累了会让自己停下来,午休1小时。

图片

Q:在开店过程中,是否有遇到一些困难,你们是如何解决的?

十几年前了,刚开始真正自己接手后很不习惯,锅边糊制作出来,自己品尝后,也不太满意。最后是自己把制作锅边糊的食材分开研究,才知道水量、米的质量以及味道是最重要的,少了一个,制作出来的锅边糊就会天差地别。所以前期在挑选米店的时候,很花时间。

图片

Q:梅仙有很多开锅边糊店的,这会让你感到有压力吗?

不会有压力,在梅仙我们店是做锅边糊最早的一家,开店开了十几年,也是一家地道老店了,很多老顾客,就会认定我这家,新顾客的话回头率也很高的;再者人喜欢的口味也不同,所以大家各开各的就好。

Q:店里生意那么好,为什么看您店铺门口还挂着招工的小黑板?

一直都在招,但是小工一般都才干了2、3个月就走了,觉得太累,身体吃不消了。

图片

Q:你觉得自己店里最大的一个优势是什么?

制作锅边糊的方式偏向传统,用柴火烧大锅制作的锅边糊,更香更入味。现在很多锅边糊的制作大部分都是用电磁炉和小锅,所以锅边糊制作的味道差一些。

其次我自己几乎都能记得所有老顾客的喜好和忌口,所以顾客们心里也能记住这家店。

图片

Q:店里最受欢迎的锅边糊,一般需要哪些步骤?

锅边糊的原材料,就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浓郁的奶白色米浆,水量要把握好,放多了,就会显得薄且不耐煮。当大锅烧至热络时,在锅的内边抹匀一圈花生油后,舀一碗米浆由左向右沿着大锅边缘浇一圈,“锅边糊”一名由此而来。

虽然手法看似简单但也很讲究技巧。将制作好的锅边糊手撕加入锅中味道最佳,吃起来又香又Q,出锅前,再放入葱、虾米等配菜。有时候根据客人需求,还会再里面放瘦肉和猪肝等。

有时早上客人来的不多,我就把锅边糊放置在大竹篮上晾一会儿。

图片

Q:锅边店开了那么久,有人说来当学徒吗?

有,但都很短暂。有学徒才学了一阵子,就走了。还有学徒学成之后,开了一两年,就关店了。

图片

Q:开店过程中,有没有遇到比较印象深刻的客人/事情?

有一次,晚上来了一群完喝完酒的客人来吃锅边糊,我锅边糊还没做好呢,在楼下打起来了,劝也劝不住,打完就走人了,还把我家具弄坏了。

后来,是他的弟弟来道歉,重新换了家具。还有的顾客是快打烊的时间才来吃锅边,边吃边聊天到2、3点,但我们也不会去催着他们,实在很累的时候,他们聊着天,我们就趴在桌上小睡一会儿。

图片

一家人一起开店

Q:你觉得你是不是一家之主的角色?

不是,我们家比较特别,一个小店是全家人都顾着,这家店能开那么久,是因为有家人一起分担事务,相互照应,我累了想休息,我丈夫就继续开店。所以我们是一家人一起挣钱,没有谁是顶梁柱之说。

图片

Q:你们通常是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?

中午和晚上的客人比较多,所以早上6点,家里人都起床了,我主要负责锅边糊的制作,儿子有空也会来帮忙,丈夫负责一些采购工作,公公就去自家菜园子采摘食材,制作卤味。

图片

Q:你觉得开店以来,最感谢的人是谁?

我婆婆。她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我,让我年轻的时候,早早就掌握了一门好手艺。

Q:如何看待“平凡”两个字

我觉得不平凡的事也是由平凡的小事组成的,平凡心看待平凡就好。

生活能精彩也可以,但更重要的是自在吧。

图片

感谢玉贞分享开店的故事

也让我们知道

看似简单的制作

却造就出质朴纯粹的食物本味。

能获得如此多顾客的认可

背后的“秘诀”是坚持只做一件事

是一个家庭相互扶持

是碗里的锅边不少配料

是碗外的工序也不会跳过一道

是坚持做好每一碗锅边